本人22考研,报考的是深圳大学电信学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。在这里,我想以一个失败者的经历分享一些备考经验。
在前期择校选专业时,我调研了集成电路近5年的录取平均分,发现分数都挺低,于是仗着自己本科成绩不错,大胆报考。
然而在备考初试专业课时,我似乎找到了录取分数低的原因: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里大多反映专业课均分为70-80分;这也就是说,总分的分数几乎全低在了专业课上。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分数自己还是比较吃惊,毕竟之前听到不少985专业的平均分都能到120分左右,
怎么一个双非专业课的分数还能这么低?自己仍然不信邪,还是开始了一遍一遍地刷历年真题。
往年专业课都只考两本书籍:《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》100分,和《数字信号处理教程》50分。其中数电分比较容易拿,而数信几乎年年超纲,
甚至常常会有30分的大题完全没法下笔的情况。这就构成了一个“完美”的控分:在保证你拿一定基础分的前提下,又通过超纲题压住分数。
可能一些刚了解考研的人会有疑问,“压分”的目的是什么?对外公布的分数高一点不是能证明自己的生源更好吗?其实作为双非院校,压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:
一是通过加大压分力度,使得大部分一志愿考生的分数无法上国家线,从而一志愿人数小于招收人数,最终大量接受外校的高分调剂生;
二是虽然专业课分数压低了,但在招生时只公布总分而不公布专业课分,使得很多第一次报考的考生萌生出“这个专业招生分数很低,
应该不难考”的假象,从而吸引大量考生报考。
这样的操作在双非院校中也不算少见,我当时的内心也没有过多抵触,因为我认为往年压分虽然压到70-80分,
但仍然在单科国家线(一般为56分)以上,学生虽然分低,但也能走调剂、有书读。
但是,更加让人意外的是深大暑假公布的招生目录上,我们的专业课参考书籍直接又加了一门《通信原理》。
这本书的难度虽不如数信,但可考的范围同样非常宽泛。这样一来,100+50的分数结构变成了70+40+40,不确定性大幅增加。
在考前,深大还公布了网上确认前的报考人数。当时看到报录比,我还算是窃喜,毕竟比起其他卷王专业,6.04的报录比已经算是友好了,于是继续埋头苦干,认真复习。
考专业课当天做完整套卷子后,内心五味杂陈。数信+通信原理一共有近60分的题目是几乎毫无头绪。
当我坚持坐到打铃收卷时,后头一看,教室里只剩下了不到三分之一的人。我知道大家提前交卷不是真觉得考试简单,而是无从下笔。
出来一看手机,果然qq群里一篇哀嚎,一位群友的话深得我心:“70分,已经算是高分”。
2月21日出了成绩,271的总分(基本与往年的国家线总分持平),竟然可以在近140个报考学生中排到第29名,这说明了什么?
是报考我们专业的人都不够优秀,只有近20%的人能够过国家线吗?这恐怕不是一个合理的解释。
我认为的主要原因如下:
一是专业课的出题确实过难。我自己是把06-20的历年真题都至少刷了一遍,甚至学硕、专硕的不同套题也都做了,但也没有多少成效。
三本参考书,70+40+40的分数结构,有大概一半的题目都属于“控分”题目,极难啃下。
二是判卷很严,不会给任何的过程分。虽然很多题目不会做,但相应的知识点我还是有往上写的。自命题的那张答题卡我满满当当地写完了,但改卷不会留任何的情面。
若真要如此这般控分,让大家连国家线都过不了,那一志愿考生的意义又是什么?那不如所有人都往985、211挤破头,然后再凭调剂分往回走,反正都能“曲线救国”呗?
总之,希望我的失败经验能给下一届的考研学生们一个警示。985、211是难考,但双非的压分同样也能让人没有一丝退路。
也想对众多跟我有类似境遇的考生说一句:人生不该是轨道,而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。